1956年,中央發(fā)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提出發(fā)展火箭、原子彈等新興技術,并于當年10月成立了我國第一個專門的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作為該機構的組建負責人,錢學森將任新民招致麾下,讓他擔任總體研究室主任、設計部主任等職。
當時,中國導彈、火箭事業(yè)剛剛起步,只有五院院長、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美國參加過相關研究,其余多數(shù)人都沒見過真正的導彈,這怎么進行研究?
也只能向蘇聯(lián)“老大哥”去取研制導彈的“真經(jīng)”了。
任新民作為考察團的一員赴蘇聯(lián)進行考察,雖然當時受到了熱情的接待,但當考察團提出要參觀一下蘇聯(lián)導彈學院時,得到的卻是兩個字——“不行!”
考察團退而求其次:“讓我們參觀導彈制造廠吧?”
蘇方又搖頭:“也不行,這要經(jīng)國防部批準?!?/span>
中方只好找到了蘇聯(lián)國防部交涉?;卮鹗牵?/span>“必須經(jīng)部長會議同意?!?/span>
其實,這也就是蘇聯(lián)方面婉拒的一種方式,不想撕破臉,又偏不要你看,“球”就這樣被踢來踢去,總之,想看導彈絕對“沒門兒”!
后來提到這段處處吃閉門羹的經(jīng)歷,任新民詼諧而無奈地說:“也不是一無所得,帶回來了一肚子氣!”
1957年9月,聶榮臻元帥率中國代表團訪問蘇聯(lián),由于國際形勢的變化和需求,蘇聯(lián)方面也對中國稍稍做了讓步,在經(jīng)過長達35天之久的艱難談判之后,蘇聯(lián)與我國簽訂了中蘇新技術協(xié)定,答應向中國提供P-2地對地導彈樣品(德國V-2導彈的改進型),幫助中國仿制。
1957年冬,任新民奉命帶隊秘密前往中蘇邊境滿洲里,接受蘇方提供的導彈,蘇聯(lián)專列開到了邊境線,為了保密,調換車皮的工作,只能在深夜進行。當時滿洲里的氣溫已經(jīng)下降到了攝氏零下40多度。如果不戴手套,手若碰到鐵器,立即會粘下來一層皮。
卸車了,任新民終于第一次見到了導彈——油光锃亮,威嚴而神秘。他的心情格外激動,這個新式武器,可是“寶貝”!
引進導彈后,國防部五院開始導彈仿造工作,該任務被命名為“1059”。任新民擔任液體火箭發(fā)動機總設計師和整個導彈的副總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