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輻射雖然不可見,但利用率很高,它被用于各種領域和各種目的,例如用于冠狀病毒檢測(即通過熱成像攝像機和生物傳感器)。韓國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fā)了一種紅外輻射可視化技術,擴大了紅外傳感器應用范圍。
夜光膜的3D概念圖。圖片來源:韓國科學技術學院(KIST)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代理院長尹錫鎮(zhèn))宣布,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權錫俊博士的研究團隊已經(jīng)開發(fā)出一種多功能發(fā)光膜,該膜可以通過波長轉換將近紅外光可視化將近紅外光轉換為可見光。這項研究是由KIST團隊與慶熙大學應用化學教授Ko Doo-hyun(校長韓慶泰)共同進行的。
將不可見的紅外或紫外光轉換為可見光,使我們可以直觀地查看包含在光中的數(shù)據(jù),從而可以將紅外或紫外光用于顯示器或成像設備。最近用于高清電視的量子點可視為一種波長轉換技術,可將紫外光轉換為顯示器中的可見光。
紫外線能量高,這使得其相對容易地轉換為可見光并實現(xiàn)高轉換效率。相反,近紅外光能量低,并且至少兩個近紅外光子被吸收并轉換成一個高能光子。將近紅外光轉換為可見光的轉換效率極低,約為將量子點轉換為可見光的效率的1/100至1/1000。這是使近紅外到可見光轉換對于傳感器、顯示器和成像設備等各種領域的更廣泛應用而言更為現(xiàn)實的主要障礙。
KIST的研究小組制作了由上轉換納米粒子和金屬結構裝飾的氧化硅(二氧化硅)微珠的方陣陣列。這種配置使近紅外光的吸收和可見光的發(fā)光最大化,從而將近紅外到可見光的轉換效率提高了近1,000倍。
由研究小組開發(fā)的二氧化硅微珠的晶格結構可以輕松地轉移到透明膜上。發(fā)現(xiàn)這種類型的膜是柔性的、可折疊的,并且甚至在波長轉換后保持光強度的情況下也可清洗。
負責這項研究的KIST的Kwon Seok-joon博士說:“現(xiàn)有的紅外傳感器只能收集一種類型的數(shù)據(jù),但是這種技術可以用于一次收集各種類型的數(shù)據(jù)并將其可視化。由于這項技術在加工方面具有多種優(yōu)勢,例如可折疊性,可洗性和可轉移到其他薄膜中,因此它的應用可以擴展到各個領域,并且可以用于可折疊設備,可穿戴傳感器和柔性波長轉換成像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