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立科技的主要業(yè)務涵蓋紅外熱成像芯片、紅外熱像儀及其他光電系統(tǒng)和巡檢機器人等三大領域。
2020年上半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xù)爆發(fā),公司作為工信部疫情防控重點物資生產企業(yè),疫情期間一直持續(xù)“零庫存”滿負荷生產,業(yè)績大增。半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yè)收入6.66億元,同比增加169.63%;營業(yè)利潤3.33億元,同比增加410.6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下稱“凈利潤”)2.92億元,同比增長399.55%。
業(yè)績大增,股價飆升,大立科技趁機推出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 9.7億元(含本數)的非公開發(fā)行預案,日前,已經獲得中國證監(jiān)會發(fā)審委審核通過。
趁機再融資
一方面喊著缺錢,另一方面卻回購股份。2019年12月,大立科技披露《回購報告書》,表示公司擬使用自有資金或自籌資金以集中競價方式回購公司部分社會公眾股份?;刭徺Y金總額不低于5000萬元,不超過1億元。
截至2020年9月末,大立科技累計回購股份數量336.45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73%,回購總金額為7010萬元。已達到股份回購總金額的下限。
新冠疫情給公司業(yè)績帶來高增長,但大立科技沒有必要募集資金擴產,一是疫情突發(fā)性需求不太可能長期持續(xù);二是疫情期間,行業(yè)的產能已經大幅增加,面臨過剩危險。三是疫情期間,公司的產品供不應求,回款速度前所未有,2020年上半年,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3.52億元,超過以前所有年度的總和。
當然,股價大漲,確實是再融資的好機會,大立科技賬上如果多了近10億元,每年利息收入都有數千萬元。
大立科技對融資的節(jié)奏把握得非常精準。2007年業(yè)績大增,2008年順利IPO。2014年第一次定向增發(fā)成功,也是業(yè)績大增。目前,2020年定向增發(fā)已經十拿九穩(wěn),業(yè)績大增也基本上板上釘釘。
不過,融資之后的業(yè)績普遍都不理想。
2009年、2010年,大立科技的凈利潤還能增長十幾個百分點,2011年大降42.01%。為了提振業(yè)績,大立科技曾經嘗試重大資產重組未果。低迷的業(yè)績持續(xù)至2014年,這一年大增近五成,突破5000萬元,于是2015年策劃重大資產重組,擬收購一家互聯網大數據應用企業(yè)來拓寬經營模式,形成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有效帶動公司業(yè)績增長。但收購未果,業(yè)績大幅下降。2015年至2017年凈利潤都在3000萬至3300萬元之間徘徊。
2020年,大立科技又要融資了,未來的業(yè)績能擺脫之前的“融資到位-業(yè)績下滑”怪圈嗎?
事實上,2020年比較特殊,大立科技的爆發(fā)性業(yè)績難以持續(xù)很久。三季度的業(yè)績表現已經給出了答案。2020年前三個季度的營業(yè)收入分別為3.05億元、3.61億元、1.5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15億元、1.77億元、4649萬元。前兩個季度的爆發(fā)性增長勢頭在三季度已經消失。
而且,2020年三季度,大立科技的表現落伍不少,營業(yè)收入及凈利潤環(huán)比分別為-56.57%、-73.79%,同行業(yè)的高德紅外(002414.SZ)這兩項數據分別為16.29%、-22.67%,睿創(chuàng)微納 (688002.SH)分別為-12.30%、-29.98%。
稍縱即逝的產能緊張窗口期
據公司披露,本次募集資金凈額擬投資于以下項目:全自動紅外測溫儀擴建項目9374萬元、年產30萬只紅外溫度成像傳感器產業(yè)化建設項目2.27億元、研發(fā)及實驗中心建設項目1.45億元、光電吊艙開發(fā)及產業(yè)化項目2.58億元、補充流動資金項目2.47億元。
全自動紅外測溫儀擴建項目是公司對本次新冠疫情持續(xù)時間、傳播力度、 波及范圍等方面進行綜合研判的基礎上所做出的針對性部署,旨在提升公司抗疫相關紅外產品的生產能力,同時確保公司其他種類紅外產品的正常生產,進一步增強公司整體的抗風險能力。
為了顯示募集資金必要性、重要性、緊迫性,大立科技在產能緊張上面大做文章。
大立科技實行“以銷定產”的訂單生產模式,按照獲取的訂單組織生產。公司披露了紅外熱像儀產品的產能利用率、產銷率以及探測器的產能利用率情況。
從中可以看出,2020年之前,大立科技產品銷量不溫不火。2020年上半年,大立科技產能緊張是不爭的事實,但三季度時已經不緊張了,從營業(yè)收入大幅下降就可以看出來。在2020年10月披露的反饋回復中為何對三季度的產能利用率避而不談?上半年的供不應求是偶發(fā)性事件,但大立科技拿捏非常精準,近10億元募集資金很快就會成為囊中之物了。
募投項目各種變動
如果產能不再緊張,募投項目繼續(xù)實施的可能性有多大?在這方面,大立科技經驗豐富。第一招就是不斷拖延。2014年非公開發(fā)行股票的募投項目原計劃兩年完工,一直拖到2020年上半年才完工,畢竟又開始新一輪融資了,再拖下去估計也不好交差了。大立科技給出延期的理由:募投項目所需的新廠房建設因涉及原有建設用地容積率、規(guī)劃調整等問題導致進度較計劃延遲。
前景無限好的非制冷紅外焦平面陣列探測器及紅外熱像儀建設項目原計劃投資3.50億元,實際投入2.62億元,2020年上半年由在建工程轉入固定資產。
第二招是減少投入。非制冷紅外焦平面陣列探測器項目實際投入金額比承諾投資總額少1911.54萬元,完成項目投資總額的82.28%,主要在于,一是該募投項目原有部分進口設備,因近幾年人民幣升值較快,相應節(jié)省了部分資金投入;二是由于受到公司目前生產經營場地的限制,公司結合生產經營實際需要,調整了部分設備的投入進度,致使實際投入金額小于承諾投資金額。紅外熱像儀建設項目實際投入金額比承諾投資總額少4082.39萬元,完成項目投資總額的83.14%,主要是公司根據項目實際需要對相關設備進行了必要的優(yōu)化調整,致使實際投入金額小于承諾投資金額。這些原因與IPO募投項目紅外熱像儀產業(yè)化升級項目實際投資未達承諾總額時的說辭一模一樣。
第三招是終止項目。比如,鑒于公司所處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以及公司戰(zhàn)略規(guī)劃的調整,從穩(wěn)健經營的角度考慮,公司決定終止實施智能型嵌入式硬盤錄像機產業(yè)化項目。
項目是否有真實需求?
既然如此,為何2014年大立科技要非公開發(fā)行股票?
大立科技在相關公告中這樣描述:隨著市場需求量的不斷上升,公司生產和檢測設備日益不足,現有的生產條件已不能滿足生產需求,制約企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為了滿足當前及今后市場進一步擴大的需要,提升市場份額,公司提出并實施“紅外熱像儀建設項目”。項目的實施,形成年產 6000 臺各類紅外熱像儀產品的生產能力,將提升公司紅外熱像儀的開發(fā)及生產能力和品質控制能力,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公司還表示,世界上主要有美國、法國、日本、以色列等四個國家擁有非制冷焦平面商業(yè)化生產的能力。公司通過首次公開發(fā)行股票募集資金實施 “非制冷紅外焦平面陣列探測器國產化”項目后,具備了非制冷焦平面探測器的研發(fā)和制造能力。但隨著紅外熱像儀市場需求的增長,公司依賴國外進口非制冷焦平面探測器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轉。而由于受技術管制及出口國許可制度的限制,非制冷焦平面探測器價格居高不下,嚴重制約了公司紅外熱像儀業(yè)務的發(fā)展。所以,通過新建非制冷焦平面探測器生產車間以及購置相關生產檢測設備及配套設施,形成年產13000只非制冷焦平面探測器的生產能力。從根本上解決公司非制冷焦平面探測器的供應瓶頸。
這兩個項目累計投入2.90億元,其中2760.83萬元為設備,而2.62億元為房屋及建筑物,其中有40萬元在2015年由在建工程轉入固定資產——房屋及建筑物,剩余在2020年上半年同樣轉入固定資產——房屋及建筑物。
按此前披露,公司不是購買先進設備提高產能嗎?怎么設備的金額這么少,在價值2.62億元的車間安裝不足2800萬元的先進設備?這樣的車間到底豪華到什么程度?大立科技的房屋及建筑物原值從2019年年末的5414.24萬元增加至2020年6月末的3.16億元。
紅外熱像儀建設項目和非制冷紅外焦平面陣列探測器建設項目建設期都為2年,項目達產后,兩個募投項目預計每年新增加營業(yè)收入5.72億元及凈利潤9130元。
也就是說,2760.83萬元設備就能帶來營業(yè)收入5.72億元?公司2019年末專用設備原值1.30億元,這一年的營業(yè)收入才5.03億元。從新增設備的金額來看,募投項目不太可能帶來這么多營業(yè)收入,但從房屋及建筑物的金額來看,募投項目帶來的營業(yè)收入太少了。兩個募投項目的房屋及建筑物的原值比2019年年末多388.35%而營業(yè)收入僅僅比2019年多7.83%。
以2019年年末相關數據計算,平均每一元的專用設備原值貢獻營業(yè)收入為4.09元,而平均每一元的房屋及建筑物對應的營業(yè)收入為9.87元。按照預計營業(yè)收入來計算,兩個募投項目的每一元的專用設備原值可以貢獻營業(yè)收入20.72元、每一元的房屋及建筑物對應的營業(yè)收入2.18元,分別為2019年的數據的506.62%、22.08%。
這兩個募投項目于2020年2月完工,提供了多少產能不得而知,2020年上半年產能沒有增加。2020年之前尚未貢獻效益,而在2020年上半年就貢獻效益1.28億元。怪異的是,2013年就開始采購設備,為何到2019年設備一直沒有貢獻收益。
綜上所述,這兩個募投項目的真實性需要打上大大的問號。
獨門秘笈——軟件退稅
一直以來,大立科技獲得巨額的增值稅返還款,自2015年以來,大立科技收到增值稅返還款上億元,是利潤的主要組成部分,這是其獨門秘笈。同行業(yè)的高德紅外及睿創(chuàng)微納的實力并不比大立科技差,這兩家公司的營業(yè)收入及凈利潤甚至還超過大立科技,為何這兩家公司沒有享受到增值稅返還款的待遇?
大立科技在軟件退稅方面的操作可謂輕車熟路。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軟件產品增值稅政策的通知的有關規(guī)定, 自行開發(fā)生產銷售的軟件產品可享受增值稅實際稅負超過3%部分即征即退政策。根據杭州市濱江區(qū)國家稅務局文件《關于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軟件產品增值稅超稅負退稅的批復》,2015年至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大立科技實際收到增值稅返還款分別為1912.69萬元、1635.16萬元、1380.48萬元、1687.42萬元、2806.73萬元、2175.80萬元,合計1.16億元,占營業(yè)利潤的比例分別為671.12%、-61.61%、41.46%、28.00%、18.61%、5.62%。增值稅返還款長時間內成了大立科技主要的利潤來源,2016年經營虧損,導致比例出現負數。以增值稅返金額來測算,對應的軟件收入在9億元左右。
一家以生產紅外產品為主的公司,何來如此多軟件收入及增值稅返還?比很多專門從事軟件開發(fā)的公司還要多。
奇怪的存貨
作為“紅外第一股”,大立科技的存貨周轉率一直不如同行, 2020年上半年是消化積壓存貨的絕好機會,存貨周轉率躍居首位。為何大立科技的存貨周轉遠比同行慢?要知道,存貨周轉慢面臨的風險不小,一是科技的進步導致存貨的價值減少,二是占用大量的資金。
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上半年,大立科技的營業(yè)成本分別為1.40億元、2.11億元、2億元、2.64億元,各期末的存貨分別為3.81億元、4億元、3.90億元、3.81億元。隨著營業(yè)收入的增加,營業(yè)成本呈上升趨勢,但存貨比較穩(wěn)定。2020年上半年的營業(yè)成本幾乎是2017年的兩倍,而存貨余額相當。
再往前三年,2014年至2016年,其營業(yè)成本分別為1.95億元、1.58億元、1.73億元,各期末的存貨分別為2.71億元、3.53億元、4.37億元,存貨跌價準備分別為1588.79萬元、1788.63萬元、3076.61萬元。營業(yè)收入下滑營業(yè)成本減少,而存貨大幅增加,2016年的營業(yè)成本比2014年減少,而存貨增加了1.66億元,主要是原材料增加,2014年年末原材料1.18億元,2016年年末2.33億元。
存貨越多,占用資金越多,跌價風險越大,大立科技的做法挺另類。